欢迎访问山东省网上家长学校官网! 官方微信
用户名:
密码: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最美家庭 > 好爸好妈 >

解读自伤 :比起疼,我更怕被你忽略

时间:2022-02-22 09:02来源:知子花家庭教育 作者: 邵雪莹 点击:
 
        继“蓝鲸游戏”在多国被取缔后,从日本青少年那又开始流行起一个叫做“身体刺绣”的游戏,即用缝衣针在自己的皮肤上穿针引线,刺出不同的图案,然后发照片到社交软件Twitter和Instagram上。目前,这一游戏也已经流传到中国的一些贴吧、QQ群和朋友圈中。
 
        你一定和我一样,特别想问一句:他们不知道疼吗?他们不害怕受伤吗?他们为什么如此乐此不疲地伤害自己的身体、并分享自己的伤痕呢?
 
        今天,我们抛开好奇心、同辈压力、标新立异等因素不谈,单单来看看那些就是要伤害自己,就是想攻击自己的孩子们,他们的自伤行为究竟在表达什么。
 
自伤是攻击性的向内发射 
 
        自伤行为指的是在没有自杀意图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身体表面进行故意的伤害,方式包括切、割、刮、刺、烧、烫等等,其中切割占到自伤方式的 70%。自伤行为在青春期到成年早期非常普遍,这背后是无处发泄的攻击性转向自身的过程。
 
        一提到攻击性,我们率先想到的就是孩子一点就着脾气暴躁、动不动就打人骂人、通过搞破坏、砸东西来发泄情绪等等,但这只是攻击性的一个侧面而已。
 
        几年前我还在读研时,有一次帮老师监考,在考场上发现了一个小学弟,他坐在靠墙的角落里,紧皱眉头,一边答题一边疯狂地咬指甲,他真的是一!直!在!咬!
 
        几次路过他的身边,轻瞥一眼我就可以看到他已经面目全非的指甲和破皮红肿、甚至流血的第一指节。这就是攻击性的另外一面,攻击没有了发泄的对象,而转向自身,就变成了各种形式的伤害自己——对自己不满意、苛责、自伤或自杀。
 
他们所追求的满足,足以抵消肉体的痛苦 
 
        抠手、啃指甲、用小刀扎自己、撕扯头发这些发生在身体上的“自虐”行为都还算容易矫正,但有一种自伤只发生在感情里或情绪中,它甚至连发现都很难——那就是无论如何都要把自己泡在痛苦里。
 
        我曾带过一个二年级的小学生,他常常因为我一直没有提问他而非常生气。他让我重新“喜欢”他的方法是:整个人蜷缩成一团,气呼呼地瞪着我,急得掉眼泪,或者扬言说要把所有的作业本都撕碎。像这样,学生为了获得老师的注意,而使自己身陷苦境(不断变得更加生气,甚至不惜毁掉自己的物品)就是“情绪自伤”。
 
        还有一个更典型的例子:我有一个令人非常抓狂的朋友,用一个词来形容她就是“负能量爆表”,每次和她聊天都要听她滔滔不绝的伤心事和如雷贯耳的抱怨声。一开始,我会给她很多安慰,变着法子地给她出主意,用尽全身演技逗她开心。
 
        但事实证明,毫!无!用!处!无论我说什么、做什么,她总能巧妙地跳开解开心结或解决问题的瞬间,然后继续如愿以偿地沉浸在自己的痛苦里。她为了获得朋友的关心和倾听,宁愿永远处于自怨自艾、抱怨命运当中,仿佛只有这样,她才能被关注。
 
        在人际关系中,这种“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往往特别招人烦,但对于习惯于“情绪自伤”的人来说,他们宁愿被伤害也好过被疏远。这才是他们真正的渴求:爱。
 
        自伤者往往都有一个受伤的童年,在那里面父母与他们唯一的情感联系都与惩罚有关,比如一个一直都被父母忽视的小女孩,因为偶然一次被烫伤而被责备(但这份责备在她看来非常甜蜜);比如经常因为学习成绩而被爸爸打骂的小男孩,被爸爸教育说:“我都是为了你好!”、“你是我儿子,我才打你!”
 
        因为孩子永远比你想象的更爱父母,他们对父母爱的渴望远远多于对自身安全的重视,渐渐地,他们就会习得痛苦是为了获得亲密关系而付出的代价。他们潜意识地把“爱”和“痛”相联系,只要他们感觉到孤单、无助、焦虑、难过时,他们就会想尽办法让自己“痛”,并以此呼唤关注。
 
“三个不”——给自伤行为的镇定剂 
 
        现在你一定已经知道了自伤行为背后最可怕的逻辑:“爱”一定是“痛”的,于是自伤者学会了自我折磨和自我牺牲来换取感情;更不幸的是,当对方无力招架这种“情感绑架”时,自伤者很有可能再次被抛弃或伤害;而这种“痛”又将拽着他陷入新一轮的自伤中。
 
        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打破“爱”和“痛”的联结。停下以下三件事,就是对孩子最好的保护:
 
        1.杜绝各种形式的“虐待”
        包括身体上的暴力(如踢打、体罚)、语言上的暴力(如取笑、责备、谩骂、贬低)、情感上的暴力(冷漠、忽视)。
 
        2.不把孩子当做出气筒或替罪羊
        有些时候,并不是孩子的错误让我们愤怒,而是我们自己生活、工作中的不幸福让我们愤怒。而孩子是我们庞大社交网络中最弱、最小、也最安全的一环,于是我们毫无意识地将气撒在孩子身上。
 
        3.别让孩子拯救你们的婚姻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已经习惯了让孩子站在自己和另一半中间,有的试图牢牢抓住孩子来增强与“敌方阵营”对抗的力量;有的把孩子当成另一半的替代品填补不那么幸福的婚姻造成的内心空白;有的把孩子当成夫妻冷战中的传话筒,期待孩子能融化家庭中的坚冰。“传话筒”、“同盟军”、“咨询师”、“小间谍”这些角色都使孩子背上了拯救家庭的重责,一旦孩子发现只有自己累了病了疼了惹麻烦了,父母才能破镜重圆,那么,自伤就成为了他“谋生”的工具。
 
        这里我想分享一个我自己的小故事。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我第一次听见爸妈吵架,那一次我爸特别生气,妈妈在一旁默默地哭,毫不夸张的说当时的感觉就是天塌了。我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可能是过于紧张,我开始剧烈的肚子疼,这时他们就好像又变成“一伙”的了,一起给我找水喂药。直到现在,在我感到迷茫无助的时候依然会肚子疼,即使我知道我可以应对。
 
        我想用最近读到的一句话总结:很多痛苦的人,内心深处也有不愿意失去这些痛苦的想法。是的,越是顽固的自伤就有越是深重的意义。求关注、救家庭可能只是千万自伤理由中的一个,请你,务必看到孩子的真实用意。
 
        最后,我也想对自伤中的人们说:其实,你不需要呆在痛苦里也能获得爱和美,你可以展露脆弱,你可以获得安慰,你值得一个不痛苦的人生。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用户名: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
最新评论
分享按钮
扫码关注官方微信
返回顶部